地下管廊施工工藝
根據場地情況,本區段明挖基坑支護采用灌注樁加一道鋼支撐,樁間采用高壓旋噴樁止水,管廊采用滿堂支架現澆。
1、施工準備
做好場地的“三通一平”工作,開工前探明地下障礙物及地下管線,并做好標記,做好管線的遷改和保護工作。
2、沖孔灌注樁施工
由于既有高架橋梁距基坑頂部的凈空僅有8.00m左右,旋挖樁機無法施工,只有采用沖孔法進行灌注樁施工,鋼筋籠分節制作后在孔口拼接。
沖進成孔前埋設護筒埋深為2.0一2.5m。開孔階段采用小沖程密擊,直到沖孔深度超過護筒深度4m后方可提速。終孔后采用正循環工藝進行第一次清孔。鋼筋籠、導管安放完畢后,采用正循環工藝進行第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間隔時間不大于30min,灌注過程中應用測控混凝土面深度,及時提升、拆除導管。
3、樁間高壓旋噴樁施工
因受凈空高度的限制,基坑止水帷幕采用雙管高壓旋噴樁。原設計樁間采用1根高壓旋噴樁止水,為了確保樁間不發生滲漏,每個樁間施工時增加至3根高壓旋噴樁。鉆機安放保持水平,鉆桿軸線垂直對準鉆孔中心,鉆桿傾斜度不得大于0.5%0鉆進至設計高程后進行噴射注漿。鉆桿提升噴漿過程中,應隨時觀察反漿的變化情況,反漿量少或不反漿則說明泵送的水泥漿大量滲流到土層中,未能形成狀體。應調整水泥漿稠度或加入速凝劑等,并調整水泥漿的泵送壓力以及高壓空氣的泵送壓力,以適應土層的變化。
4、基坑土方開挖
由于地下管廊明挖基坑東側臨近車行隧道基坑,為了確保2個相鄰基坑開挖時不造成支護結構和2個基坑之間加持的土體產生過大的變形和沉降,2個相鄰的基坑必須保持同步開挖,2個相鄰基坑的開挖深度高差不得大于1.0m0
基坑土方開挖前,應按設計軸力40%一60%的預加力安裝鋼支撐。在鋼支撐施工完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松動導致應力損失,可以復加1次以上預應力。復加預應力以檢測數據為主,人工檢查為輔。
基坑在挖土過程中應根據支撐軸力監測數據,對支撐和緊固件經常檢查,以控制支護結構的側向位移,減少地表沉降。
5、地下管廊主體結構施工
3.5.1墊層施工
墊層混凝土施工前采用人工平底,清除表面松土和雜物,驗收合格后支模澆筑20cm厚的C15素混凝土墊層。
3.5.2鋼筋施工
鋼筋綁扎施工流程:外側模安裝定位后綁扎底板及側墻豎直鋼筋一安裝側墻預埋鐵件一安裝內模定位一綁扎頂板鋼筋。雙向受力的鋼筋網,必須將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焊接或綁扎成型的鋼筋網架必須穩定牢固,在安裝模板和澆筑混凝土時不得松動和變形。
3.5.3模板和支架
管廊外側模及內側模板均采用“竹膠板+木擦條+鋼管撐”的結構形式,模板必須具有足夠的剛度,在混凝土側壓力作用下不允許有變形。模板橫肋采用lOcm x lOcm木方,間距30cm;豎肋用2根100mm的槽鋼作背帶,間距90cm。滿堂腳手管支架,采用} 48mm、壁厚3.5mm普通鋼管。支架縱向布置間距為60cm,橫向間距為60cm,橫桿層距為90cm,斜桿按規范布置。鋼管支架與頂模、側模采用頂伸螺桿與方木加固,以便完工后落模。
3.5.4施工縫、變形縫
為滿足結構不均勻沉降,根據設計要求設置變形縫,變形縫縫寬20 } 30mm,采用復合防水構造措施,中埋式橡膠止水帶與外貼防水層復合使用。
施工縫處止水鋼板貼合面四邊滿焊連接,并在鋼筋上固定牢固,施工縫處應當在豎直向對止水鋼板兩邊混凝土加強振搗,快插慢提將止水鋼板表面的氣泡排出,保證施工縫處混凝土密實。
3.5.5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按水平層次成槽梯坎推進澆注,當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搗實厚度控制在30cm內。混凝土振搗間距蕊40cm,每次振搗時間以20 } 30s為宜,快插慢拔,加強混凝土二次振搗,以混凝土初凝前1一4h左右進行。分層澆筑時,要插入下層混凝土5一lOcm,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現氣泡、表面呈現浮漿為度,防止過振、漏振。混凝土澆筑后4一6h后開始淋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d。
3.5.6結構防水體系
由于地下管廊防水要求較高,需要進行兩道防水:自防水和外部防水種。自防水體系為C40P8的混凝土亡體結構;管廊結構外部防水采用1.5~厚壓敏反應型自粘高分子防水卷材I敬甫作業作為外包防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