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混凝土結構滲漏的種類及預防措施:
1、板墻根部(與底板交界處)漏水,這種情況在工程中是比較常見的。萊城電廠1#、2#機組(2×300mkw)BOP工程中的翻車機地下結構部分就出現過。分析其根原是由于混凝土施工造成的:
第一種情況為:當底板和板墻一起施工時,從一端到另一端斜向澆筑,在振搗下一步底板混凝土時,前面的已振搗完的底板和墻根20—30cm高范圍內的混凝土受牽連振動,底板混凝土受振動下沉,從而板墻根部混凝土受到影響也下沉,則在墻根上部20cm處拉裂;
第二種情況為:當底板和板墻一起施工時,從一端到另一端斜向澆筑,在振搗下一步底板混凝土時,前面的已振搗完的底板受振動下沉,而板墻混凝土由于模板作用下沉量小,則在底板和板墻交界處拉裂。
第三種情況為:當先施工底板,后澆筑板墻時,由于間隔時間太長,底板混凝土已經初凝,澆筑板墻的混凝土出現離析,石子正好在兩次澆筑面上,造成以后漏水。
第四種情況為:當底板和板墻分兩次澆筑,留設施工縫時,在施工縫處滲漏水,此種情況在下面第條施工縫將詳細介紹。
預防方法:針對前兩種情況:在混凝土施工時振搗下步底板混凝土時,不要將振搗棒插到上步底板混凝土內及兩步混凝土交界處,要離開一定距離,且應大于插振搗棒振幅距離,最好底板和板墻不要一起澆筑,而采用先施工底板,后澆筑板墻的施工方法;針對第三種情況,必須在底板澆筑完2—4個小時后混凝土初凝前澆筑板墻,澆筑板墻時,應斜向澆筑,使稠的水泥漿首先流向混凝土界面,振動棒振搗要插入前次澆筑的底板混凝土內。
2、凝土蜂窩、麻面、孔洞、滲漏水
a)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凈,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出現麻面;
b)模板接拼裝不嚴密,澆筑混凝土時縫隙漏漿;
c)混凝土振搗不密實;
d)按操作規程澆筑混凝土,下料不當,使石子集中,搗不出水泥漿,造成混凝土離析;
e)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沒有分段分層澆筑,振搗或下料配合不好,末及振搗又下料,漏振造成蜂窩;
f)模板孔隙末堵好或模板支設不牢固,振搗混凝土時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或墻體爛根,造成蜂窩。